純樸甘美舊時光


文/黃偉嘉

打開電視或電腦,紛擾的世局及爆炸的資訊量,壓得庸庸碌碌生活的人們喘不過氣來。這幾十年來,臺灣人民物資生活富足了,心靈卻似乎更顯得空虛了。看著臺灣早期的黑白老照片,不由得讓人追想曩昔那個純樸甘美的時代。

王双全(1920-1974),臺南市人,也是我的外公,但我與他緣慳一面,因為他早在我出生前十年便去世了。他在世時,以六○年代的臺灣庶民生活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不僅將當年的山野鄉土之美盡烙於方寸間,更反映過去的不富裕但充實的生活,著實讓現代人嚮往。

與攝影的邂逅

外公之所以被取名「双全」,是因為他與伯公「双福」乃雙胞胎。據說兩人無論外型、習慣、嗜好皆同,亦同樣醉心於攝影。外公十七歲赴大阪半工半讀(當時臺灣仍在日治時期)時,邂逅了攝影,也曾與當地友人組成攝影團體。不料二戰戰事愈演愈烈,為了讓兄長承續香火,外公遂放棄大阪三年來的生活、自願返家代兄從軍,直到四年後戰爭結束,才得以歸鄉。他三十歲開始經營文具製造,俟經濟小康後,閒暇之餘便醉心於攝影雅好。

王双全(左三)先生全家福,當時45歲(攝於1965年)。

農村

據長輩回憶,外公在平日工作之餘,就愛往臺南郊區跑。舉凡北邊的鹽水溪、東邊的仁德鄉,中洲、後壁厝、甚至到龍崎田寮一帶的月世界也常涉足。這些地方當時都沒有太多水泥建築,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分運用大自然的恩惠維持一家生計。當時也不常見機械,一切均用人力,不然就養頭牛代勞。牛為臺灣的經濟貢獻那麼多,所以至今許多人家仍堅持不食牛肉。


農人在水田中插秧,水波組成的同心圓讓樸實的農村也出現令人屏息的幾何美感。
(攝於1962年)



鴨子伸長的脖子爭食的畫面,這個農家常見的景色在攝影家富有巧思的構圖之下,意外地有如一朵綻放的花。攝於1963年


地點約在臺南東郊的龍崎一帶,橋下是俗稱「月世界」的惡地地形。挑柴途經吊橋的農人看來格外的孤寂渺小。(攝於1964年)

臺南市過去南郊有個磚窯廠,辛苦粗活都需要獸力來幫忙。不過如照片所示,牛也是有牛脾氣的!(攝於1965年)


牛除了是農人的好助手,也是孩子的大玩伴。水牛樂得消暑、小孩也開心玩樂。
(攝於1965年)

云云眾生

外公另一個偏好的主題就是人,形形色色的人。老人的顰蹙、眾人的笑聲、小孩的天真無邪,都在輕按快門的當下被永遠保存。彷彿那個人的思緒還能穿越時空到現代來,讓人回味再三。


耳順之年的老人家,他的眼神有如看透世間炎涼,又好像在深思什麼人生道理。
(攝於1962年)


因看戲而哈哈大笑的觀眾。在電視未普及的當時,這是普羅大眾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因此每逢好戲開場,戲台前一向人山人海。(攝於1965年)



小孩坐著傳統藤椅,津津有味吃著午餐,卻也吃得滿臉都是米粒。
(攝於1962年


藍天白雲盪鞦韆,十足的童心。
(攝於1965年)


廟會了,小孩子想看熱鬧卻又怕炮聲的矛盾心理全表現在肢體及面部表情之上。
(攝於1965年)

赤崁舊都

外公從出生、娶妻、生子到工作,一生都在臺南,自然為這座城市留下許多照片。從照片中出現的牛車,到現在路上汽機車等運輸工具發達,都告訴我們半世紀以來臺灣的改變有多大。

臺南市中區一帶的街景。半個世紀前的臺灣,就算是在市中心的樓房也只有幾層高。而且當時也沒有醜陋的鐵皮違建,市容反而比現在好上許多。(攝於1962年)

這個有雞鴨在亂跑、路面也未舖柏油的地方是哪?原來是五十年前的臺南市前鋒街,左邊的建築物是鐵路局貨物月台,有牛車正停靠卸貨。在這張照片拍攝後不久,鐵路局在這邊興建臺南後站,周圍因而迅速發展。右邊的樹林現在則是成功大學以及一棟38樓的五星級飯店。(攝於1963年)

周龍殿位於安平著名的延平老街,在照片中,在斑駁的木牆猶能看到其歷史滄桑的韻味。可惜的是後來廟宇經過整修,已全失原貌。(攝於1964年)


一群老人正在歇息,這裏是大名鼎鼎的赤崁樓,古代的碑碣就錯落置放在一旁,沒想到文物也能這樣親近民眾生活。(攝於1964年)


在聯外公路發達前,安平地區的民眾仍倚賴舢板出入。除了人以外,自行車也可以直接牽上船,只是能否站穩就要靠乘客的本事了。(攝於1965年)


廟會正經過臺南市神農街,左邊是主祀關帝爺的金華府。神農街古名北勢街,過去因有舟楫之便而繁盛一時。幸運的是老街保存完整,現在的神農街與五十年前差異不大。(攝於1965年)


演戲酬神是當時人們的一大休閒,連民宅二樓都有人探頭出來看好戲。照片攝於臺南市開隆宮,是有近300年歷史的古剎。主祀「七娘媽」,也就是天上的七仙女。(攝於1965年)

趴趴走

除了臺南之外,外公也常把握時間到各地遊覽。雖然這類旅遊照片就藝術的眼光來說可能有些遜色,但由於事隔五十年,或許對於地方也稱得上是珍貴的史料。


這是南方澳漁港,推測是外公參加旅行團,去了當時開通不久的熱門景點─中橫公路時所拍的。
(攝於1965年)


烏來瀑布與臺車。臺車出現於日治時期,主要靠人力推動,是一種比火車更簡便的運輸工具。現今的烏來臺車已轉為機械動力,感覺上更像遊樂場的小火車。(攝於1964年)

王双全先生小檔案

◎1920年:出生,為雙胞胎中的次子。
◎1938年:赴日本內地,開始接觸攝影。
◎1947年:與葉金葉女士結婚。
◎1950年:創業。
◎1959年:與同好許淵富、黃登可、林金河及孿生兄長王双福等人成立臺南市攝影協會。
◎1963年:成立「キャビネ俱樂部」研究攝影藝術及暗房沖洗技巧。由於長期以來均與日本同好保持聯繫,這段時間亦參加日本各攝影雜誌社如「日本カメラ」、「フォトアート」、「アサヒカメラ」舉辦之大型月、季、年度等大賽,成績斐然。
◎1966-1968年:應邀提供作品,參與日本廣島市原爆紀念館「第一回中日寫真交換展」,及日本東京都敷寄尾攝影畫廊「第二回中日寫真交換展」。
◎1969年:與臺南市攝影協會之創始會員,重新整合臺南區各中、小型攝影俱樂部,將原攝影協會改組為臺南市攝影學會(現仍在運作)。曾任該會理事、沙龍主席、評審小組召集人等職。
◎1978年2月2日:因病英年早逝,享年58歲。其雙胞胎兄長則於1974年3月病逝。

更多王双全先生作品,請到數位島嶼‧名家櫥窗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