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事業】

台灣四面環海,關於漁業技術、設備、船伐及作業方式有其鮮明獨特之處。討生活,尋找固定食物來源,是漁撈、養殖的主要目的,也磨鍊著討海人的生命態度,也開闊討海人的人生視野。

主題名稱:蚵香綿傳

圖文作者:b015829

主題介紹:

隨著時代的改變,台灣各漁村港灣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社區營造。王功漁港因著潮汐與養殖產業的豐富人文環境,將養蚵產業納入社區營造,原本逐漸沒落凋零的漁村,再次活絡起來,當年傳唱苦命無奈的青蚵嫂,而今都是幾個孫子的阿嬤級最佳保母,原本外流的青壯人口與隔代教養問題,也因為土地與港灣的再次呼吸而逐漸改善,漁港邊夕陽下,遠退的海潮讓出遼闊的海床讓旅人體驗踏足海砂的溫度與紮實,蚵農的棚架上出現的不再只是烈陽下的年邁身影還有準備傳承的年輕腳步,青蚵嫂在市場旁喲喝著過往的遊客,載著整車滿滿的鮮蚵,讓過往的遊客們現剝現嚐,孕育著滿滿海味的鮮甜讓這小小漁村的蚵香填滿每位造訪旅人的味蕾,這綿傳千里,讓人ㄧ再回味的,相信不只是滿滿的蚵香,還有那化不開的濃濃海味與青蚵嫂的漫漫情歌。

夕陽海港

轉型的漁業,蚵架不再是蚵農們唯一的目標。

退潮

蚵繩躺落在海床,靜靜地等待潮水的到來。

青蚵嫂

傳唱數十年的老歌,而今都是幾個孫子的阿嬤級女主角。

漁獲

市場邊陲,滿車的鮮蚵待價而沽。

肥美

飽滿鮮甜,咱們家的生蚵,可是上天的恩賜。

主題名稱:補破網

圖文作者:530921

主題介紹:

「補破網」是首人人耳熟能詳的老歌,描述漁村補網婦人的辛酸,但它同時也是一項古老的行業,自人類利用魚網捕魚以來便存在著。補破網是項古老的行業,儘管漁業景氣蕭條,補網之人愈來愈少,但只要漁業存在的一天,漁網一定會破掉,二、三十年前的魚網多由人工編製而成,十分耗時費力,如今已多由機器代勞,但捕魚網仍然需要人工,因為沒有人會知道魚網的損壞程度,而在補網人的巧手中,再怎樣不規則的破魚網,也會修補得相當完美、件件回春。補魚網還區分男工和女工,男工通常負責修補網目較大的綿質網,或是為魚網繫上金屬鍊子等較粗重的部份,而女工則負責以特製的補網針,縫魚網。補網人相信,只要有漁業存在的一天,他們仍然會繼續地補下去,「補破網」的歌曲,依然也會在漁村中傳唱下去,不絕於耳。

有魚就有網

再小的漁村,再小的船,只要有撒網的一天,漁網一定會破掉。

有船就有網

只要有漁船的一天,就一定會有魚網,只是現在補網的,很多都是外籍漁工。

有捕才有魚

破網若是沒補,船也沒辦法出航,補好了網,才有漁獲。

補網的手腳

補大網往往靠的是手指與腳趾,在一撐一補之間,靠的是細心與耐性。

往日補網一景

昔日漁工的女性家屬,則在家中負責以特製的補網針,縫魚網。

主題名稱:漁村的女人們

圖文作者:qooeye38

主題介紹:

清晨五點多,看到在外木山漁港辛勤工作的婦女們,我想起張愛玲曾說過:「鐵打的婦德,永生永世的微笑」他們有的婦女幫忙把魚從漁船上取到岸上來,有的負責搬運漁獲,準備秤重,也有的負責記錄漁獲的重量,即使是像捕魚這種傳統產業,婦女仍舊佔有很重的工作角色,不斷散發他們的活動力。外木山漁港並沒有漁獲的拍賣制度,一旁規模很小的漁市也只有在假日開放,但每日清晨還是有零星民眾來這裡看看捕來的漁獲,這些漁婦們也樂於推銷這些新鮮漁獲,因為還未秤完重的漁獲仍舊是可自行販賣的。其實,在攝影的過程中,有個上了年紀阿姨說,我們又不是年輕辣妹,有什麼好拍的,但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是在認真生活中散發出來的,我覺得他們認真工作以及認真過生活的態度,讓他們散發出一種美。

賣魚的漁婦

一名漁婦,手上拿著一隻新鮮的魚,展現給停留的人。

承重

在漁村裡,女人同樣能做和男人一樣的搬運工作,前面是等待他們搬運來秤重的人。

秤魚的時刻

一個記錄漁獲秤重過程的女人。

美麗,不一定要青春

阿姨們在修剪著一種叫「蜈蚣菜」的海藻,阿姨們雖然不年輕,但是我覺得他們認真生活的樣子,很美。

漁婦之光

就這麼幸運,陽光隨著海水的反射映照在一名正在工作的漁婦身上,我就這麼拍下她。

彎腰

兩個彎腰的女人,兩個辛勤的曲線。

主題名稱:鹽業

圖文作者:530921

主題介紹: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鄉的第一座鹽田,也是台灣目前最悠久、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為清朝的瀨東鹽場,1818年遷此至今未再移位,而且清一色為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近來因人工成本過高的原因,於2002年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業,使原來遍布於此處的鹽田,漸漸荒廢棄置,管理處為延續其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而現已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更恢復了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遊客在此可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深度景點。也相當程度地保留了一些鹽田文化,同時引來了不少觀光客。

引水入田

海水先引進大鹽田經過沉澱後由水車抽取沉澱後的海水輸送至小鹽田。老鹽工會站上水車的腳踏板,一步一步踩著讓水車轉動引水,過程既累且熱。

耙鹽成山

耙鹽的工作叫做「鹽收仔」,是用竹子製成的,把鹽收仔從四周往中間推去,就可以推出一層粗鹽來。

收鹽

在烈日下,鹽工們不停地把堆起來的鹽,一鏟一鏟地鏟入獨輪手推車中。

運鹽

一車一車新採的鹽,就是辛苦的代價,可以換取維持家計的報酬。

鹽堆之美

每座小鹽堆都是鹽工的汗水堆積而成的,曾有人說看到鹽堆的形狀就知道是那個鹽工堆砌出來的,看來鹽堆也是鹽工的一種藝術創作。

追憶

社會變遷,全人工的生產方式已無競爭力,曬鹽成本不敷,台鹽決定終止長達三百多年的曬鹽歷史。使得這片鹽田只能留下追憶與對先民的憑弔。

建築工程 食品製作 傳統手工 無名英雄

農業栽種 海洋事業 宗教信仰 市集小店

表演藝術 衛生保健 展覽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