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迅速發展,過去的勞動場景不復存在,唯有透過長輩口述經驗,以及影像、文字、物件等歷史檔案的蒐集,追尋已經逝去的年代。這系列的照片來自於高雄勞工博物館的角落,企圖透過擷取博物館內的片段勞工顯影,讓當代的群眾有機會傾聽、觀看汗水勞動的歷史。使長期活動於密閉空間,呼吸冷媒的網絡世代,有機會接觸這個看似久遠,卻又深刻存在於長輩記憶的真實,理解那段傳統產業的過去。


作者:鄭中信
數位島嶼帳號:a8715367
經歷:
2008年7月「第一屆TAIA賞─發現‧台南‧一眼瞬間「探詢台南藝術事件24hr」 首獎
2010年12月「99年度「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活動」佳作
2011年4月 數位島嶼【素人策展】靠近綠頭鴨
策展理念:
工業技術與電子科技的配合,讓傳統手工的產業逐漸消失。而看似遙遠的記憶,時常在長輩的口中悠悠傳述,在細微的角落裡隱隱浮現,猶如幽靈若隱若現。仔細思索著世代的轉變,勞動的記憶看似遙遠,又似乎轉化成另外一種型態,持續的存在於生活中。


當代勞動

我在網路的年代中成長,習慣使用 e-mail 進行書信往來,習慣使用各類的網路工具,與朋友、同事互通訊息,私領域與公領域被迫跨界,累積了上百人的好友名單,也不知不覺的堆積了空虛。因為工作需要,我必須長時間與電腦為伍。在冷氣房裡,不需要付出汗水,在電腦桌上,始終有杯咖啡。在令人稱讚的職業中,指派文件不斷的像沙漏般,沈穩的從 FTP 下載,每天唯有在沒有日夜交替的時間中輪轉,資料才能如期回傳。在網路的工作場域中,付出了眼角膜發炎、手臂無法高舉的代價,擔負了長輩們所不能理解的職業傷害。
當代勞動

傳統勞動

我雖然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生,卻只知道父母在工廠中熟識,對於那個工、農、兵積極勞動,腳踏車、摩托車充斥街道的時代,記憶十分陌生。透過長輩口述經驗,以及無數個勞工影像、報導、文物中,傾聽、觀看有如傳奇的故事,嘗試建構汗水勞動的歷史,理解那一段工業與農業發展的歷程。在堆砌的時代記憶中,試圖接近那樣的生命經驗,想像著薛西弗斯的巨石,真實、具體的存在,緩慢而沈重的在身後滾動,在無數個疲憊的晝夜之後,留下殘缺、滄桑的身體。
傳統勞動

接觸傳統

但是,訴諸於他者與想像所詮釋的過去,令我無法確定,所聽見的陳述究竟存在著多少虛構。我對於過往時代的不解,正如長輩對於網路的陌生,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擁有著各自的勞動記憶。對我來說,唯有讓身體遊走於傳統勞動的場域,才能貼近前代的生活經驗,確認長輩口述的記憶,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真實。因此,在種種機緣之下,我陸續參與農田耕作、漁業捕撈、機具運輸等活動,試圖在炙熱的工作環境中,感受到臉龐和身體不斷流淌的汗水。看著在來不及擦拭,而滴落一地的汗水水漬,我確認了生活經驗的隔閡。因為,對於網路世代來說,這灘汗水僅僅出現在休閒的運動場域,鮮少在工作場合中出現。
接觸傳統

理解傳統

時代快速變遷,科技不斷發展,身體極度碰撞的勞動產業,逐漸的被自動化鋼鐵機械所取代,伴隨的是冷氣房的監控作業,面對著冰冷的玻璃與螢幕。所以,當新世代看見報刊雜誌所刊載的「工殤」群像,很難以同理的心境和角度,對待圖像臉龐背後所陳述的辛酸。在歧異的工作氛圍下,區域性勞工博物館的成立,更顯得意義非凡。藉由影像、文字、物件的多媒材操作,重建汗水勞動的時代,讓生存於密閉空間,呼吸冷媒的網絡勞工,有機會接觸這個看似久遠,卻又存在於長輩記憶的真實。
理解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