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化電子報/徐千禾

他近距離拍攝,讓蔬菜、水果透過影像發散光亮,牽引視覺感官,就像踏進外太空,看見行星的模樣。

在像與不像之間拿捏平衡

《V.F.行星系蔬果之宇宙異想》去年獲得【2016 TIVAC攝影獎】的評審獎,攝影師林軒朗在訪談中不諱言:「拍攝的時候感到很痛苦。」

V.F.行星系 蔬果之宇宙異想 林軒朗起初,是為了繳交學校作業;在找題材的時候,發現超市的馬鈴薯與小行星隱隱有相似之處,就此展開了馬鈴薯、苦瓜、楊桃、花椰菜、香菇、高麗菜、香蕉、西瓜、地瓜......等等一系列蔬果的探索之旅。由於過去並不擅長拍攝靜物,因此在過程中,不斷摸索,也累積了許多失敗的作品。

林軒朗在日本、臺灣的市場,尋找合適的蔬果,買回家之後,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打光、取鏡,想要把蔬果拍得像行星,但又要能看出蔬果的原型;在像與不像之間,摸索光線與焦距。

V.F.行星系20-茄子 | 林軒朗 | CC BY-NC-ND 3.0 TW

V.F.行星系 蔬果之宇宙異想 林軒朗挑選的時候,有沒有一些竅門?林軒朗說:「有時候會特別找一些賣相比較差的,帶傷痕的果菜。像是香菇,有一些傷痕,拍起來的效果比較好。若太完美,拍起來就沒有這麼合適。」而相較於葉菜類,根莖類也特別適合取材。彷彿鑽入地底更能探尋宇宙的奧秘,這句話像是影射某種人生的哲理,也是林軒朗在拍攝的過程中,一路積累的心得。

單純要把蔬果拍得像宇宙,似乎有點困難,林軒朗在過程中,慢慢醞釀出畫面。他形容自己拍攝的過程像是科學家在探索、分析。從眼前的這顆蔬果,探索到一些宇宙的形象,「其實,蔬果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一步一步思考,將想像投射於畫面,「給看的人想像空間,那好像是蔬果,又好像是宇宙。」藉由影像的轉換,林軒朗讓畫面成為現實與想像的橋樑,在其間巧妙地拿捏視覺的平衡。

▲V.F.行星系15-香菇 | 林軒朗 | CC BY-NC-ND 3.0 TW

折射內心映像的 《裏鏡》
在《V.F.行星系蔬果之宇宙異想》的創作拍攝前,林軒朗的系列作品為《裏鏡》。這是他負笈日本後,在街頭拍攝的系列影像作品。
這些照片多以黑白呈現,焦距時而模糊、時而明確,背景無異是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街頭,但影像中的主題敘事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林軒朗 提及這些影像,他說:「我很難找到拍攝這些照片的理由是什麼。回頭看照片的時候,很多畫面都反映到我當時的內心狀態。可是,這其實也 沒有一個答案。」
是在街頭尋找方向?抑或追求一種瞬間、內觀的表像,《裏鏡》的畫面有一種不確定感,相較於明確的敘事,更像是攝影師的囈語。

裏鏡 林軒朗裏鏡 林軒朗

▲ 裏鏡 | 資料來源: 林軒朗 網頁

既陌生、又新鮮的《台北再會》
相對於說不出拍攝理由的《裏鏡》,《台北再會》的作品對林軒朗而言,更為明確、清晰。
台北再會27 林軒朗 取名再會,日文是「再見面」的意思,林軒朗說:「跟家鄉告別之後又回到這裡,像是來到自己家鄉旅行的感覺。」在拍攝這一系列作品的過程中,林軒朗用一種解放的視角,記錄下他眼中既陌生、又新鮮的台北。

《台北再會》的作品大多取材自大家平常很少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多已習以為常的景象。因為中間間隔了一段時間的分隔,與台北
再見面後,意外地帶給林軒朗許多視覺上的衝擊,從那些顏色、構圖,讓他看見台北的自由與奔放。

在這些影像中,也存在著一些已經消失的記憶。例如林軒朗曾在光復北路邊拍攝了一棟老舊大樓的牆壁紋理,當再次回到臺灣,已經全部拆掉,成為了新的風景。看著這張照片,林軒朗說:「有一種時間消失的感覺,就感到當時有拍下來真是太好了,照片一直放著,會有不一樣的意義隨著時間沉澱出來。」
▲ 台北再會 27林軒朗 ∣ CC BY-NC-ND 3.0 TW

台北再會21 林軒朗另一張影像,則是颱風天的隔日,公園裡的樹木倒了,林軒朗發現一對母女正在玩「一、二、三,木頭人」他仔細觀察人們在事件中的反應與行為,希望能夠記錄臺灣人在這個時間點,跳脫事件的框架,所顯現的形貌。

在《V.F.行星系蔬果之宇宙異想》與《台北再會》這兩個系列作品中,可以看見林軒朗藉由焦距的縮放展現不一樣的影像世界,洗鍊的鏡頭帶了點詼諧、俏皮,在特別的行程與日常的一天之中,形成張力,將視覺層層向內推,用畫面的映象和觀者進行對話與溝通。
▲ 台北再會 21 ∣ 林軒朗 CC BY-NC-ND 3.0 TW


延伸連結:

林軒朗 @數位島嶼

數位文化電子報